第2堂非暴力沟通课: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1.让孩子敞开心扉
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倾听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只有专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话,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交谈,能让父母得到宝贵的信息,让孩子得到做人的自信。
父母的倾听,能让孩子学会以平等和尊重的心态待人,同时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当你成为一位很好的倾听者时,孩子就会将你当成喜欢的朋友看待。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应当只表现在对孩子冷暖、吃住等物质方面,还要关心他感兴趣的事。这就需要父母好好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关心的话题产生兴趣,那么同孩子的谈话也将更加愉快。
【案例回放】
在和女儿的一次闲聊中,妈妈问女儿:“你长大后要做什么呀?”
女儿歪着小脑袋想了好一会,然后低着头告诉妈妈:“妈妈,我想做小偷。”
妈妈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气愤。妈妈刚想训斥她,但看她低着头的样子,突然强烈地想知道孩子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于是,她控制住自己的怒气,语气温和地问孩子:“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想做小偷吗?”
女儿有点不好意思了,她结巴着说:“我,我想偷一缕阳光送给冬天,让妈妈不受冻疮的痛苦;我想偷一片光明给盲人,让他们感受世界的五彩缤纷……”她越说越流利,越说越激动,妈妈的眼里也含着泪光,情不自禁地为女儿鼓起掌来……
后来,妈妈说起这件事时,仍然很激动:“当时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多问了一个为什么,庆幸自己倾听了孩子的心声,否则我不仅错过了诗一般美的语言,更为可怕的是我会伤害一颗善良而又纯真的心灵。”
【沟通课堂】
(1)跟孩子做知心好友
很多孩子会经历的事情父母应该也都经历过,但有些父母经历过的事孩子们是没有办法去经历的。因此,父母千万不要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要在情感上主动走近孩子。父母要积极学习,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要主动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和孩子寻找共同语言。孩子只有感觉你是朋友了,才会和你有感情,才会和你亲近。作为父母,要做的只是为孩子指导人生而已,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当然,父母也不能总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鼓励孩子用自身的不懈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未来受到挫折时能够正确对待。
(2)倾听孩子的心声
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犯错之后大发雷霆,以此来警示孩子:以后这样的事情,你不能再做了,如果再做,然后将会非常严重。
然而,孩子毕竟只是孩子,犯错是孩子的天性。一个从不犯错的孩子,至少不是一个快乐的、充满探索欲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犯了错或所做的事情让自己烦闷之后,父母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宽容。宽容了,就不会发怒;没了怒火,说出的言辞就不会过激。拿孩子当朋友,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在一种毫无隔阂的状态中,慢慢教育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也会少些叛逆,做什么便不会遮着盖着了,就会对父母敞开心扉。久而久之,父母就能成为孩子的贴心参谋。
(3)创造机会了解孩子的生活
父母要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就要去试着了解他们的生活。要想进入他们的生活,就要多创造一些对他们没有压力、能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当你真的需要提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以免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那结果很可能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但是,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
按照这些简洁明了的小诀窍来对待孩子,父母就会心想事成。父母只要用心去体会孩子,良好的亲子沟通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2.哭也是一种交流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大人的痛苦是可以减轻的,因为知道它从哪儿来,可以在思想上把它限制在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医治,必要时还能把它去掉。婴儿可没有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他初次遭遇到的痛苦是更残酷、更真切的。”对于孩子来说,他缺乏人生经验,更加需要向父母倾诉,从父母那里得到指导。每一个孩子都会受委屈,父母的责任就是倾听孩子的委屈,理解孩子的哭声,引导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帮助孩子增强情绪自控能力。
在情绪处理上,父母尤其要引导孩子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委屈、哭声不闻不问,认为只要孩子哭累了,自己就会停下来。而且一旦有了新的好玩的东西,孩子就会迅速忘记刚才的不快。其实不然,尽管孩子年龄小,但独立的思想他也是有的。再说了,孩子又不傻,也不是没有记忆力,怎么会把事情说忘就忘呢?更何况还是那些令自己不快的事情。如果父母将导致孩子哭的事情模糊化了,那么这件事情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永远不会得到解决。今后,每当他想起这件事情,心中还是会有不高兴的感觉。日积月累,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所有的父母都遭遇过孩子的哭闹,但他们都明晓这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吗?面对哭闹,父母做出的反应都是正确的、科学的和负责的吗?其实,孩子的哭声具有很多含义,它是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需要及身体状况的一种特殊语言。孩子不是大人,孩子不会空穴来风、没事找事--他在很认真地跟你“说话”,你总得同样认真地倾听吧?如果父母能够理解这种特殊语言,将会在照料孩子时心中有数,处理得当。没有孩子是不会哭闹的,没有人不是在哭声中长大的。面对哭闹的孩子,倾听他们,理解他们,引导他们,满足他们,是父母应有的态度。孩子是在跟你交流呢!不要慌,不要烦,更不要怕。实际上,如果你的孩子从来都不哭,那才是真的可怕。
所以,面对孩子的哭声,父母不要不加理睬,更不要一味去排斥,毫无缘由地去训斥他。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这件令他不高兴的事情,找出背后的原因,让孩子重新恢复快乐,这才是称职的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案例回放】
那天,一群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一同秋游,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
黄叶飘飞如蝶,微风徐来,令人心情舒畅。
妈妈们在树荫下闲聊,明明和豆豆在一旁吹着泡泡水,彩色泡泡慢慢儿飞向天际,孩子们高兴得咯咯直笑。
突然,两个孩子被绊了一跤,一起摔在了地上.
泡泡水洒了,孩子不约而同的大哭了起来。
两位妈妈们连忙跑过来。明明妈妈连忙把孩子拉起来,训斥道:“哭什么哭,多大点事!那么多阿姨和小朋友看着呢。羞不羞啊你。”
明明继续哭,不理睬妈妈。
明明妈妈又说:“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妈妈露出了严厉的表情,明明不敢哭了。
另一位妈妈呢?
豆豆妈妈抱住豆豆,说:
“这真的是太难过了,泡泡水竟然洒掉了,你一定很伤心,来给妈妈抱抱!”
豆豆委屈地抱着妈妈大哭,妈妈没再说话,只是轻拍孩子的肩膀表示安慰。
没多久豆豆自己停止了哭泣,很快就忘记了刚才的不快。
拉着明明一起去采花,豆豆采了花送给妈妈。
而明明的情绪一直不高,捏着小花不说话,豆豆妈妈问:
“明明怎么不去给妈妈戴花呢?”明明低着头不说话,好久才说:
“我怕妈妈不喜欢。”
【沟通课堂】
(1)靠近孩子,轻轻地搂住他,让你们的目光相接
抚摩和爱抚的目光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有力的支持。搂住孩子并注意相互位置,让他在愿意时能望到你的眼睛。最好不要让他趴在你的肩头哭,或一直把头埋在你的膝头上。要温和地鼓励他抬头望着你,感受你充满爱抚的目光。不过,也许他根本就不望着你,那也没关系。他的注意力是在自己的坏情绪上,他还没有把它们清理完。足够的哭泣和你的耐心倾听终会使他放松下来,恢复与你的全面接触。
孩子哭的时候,情绪会随之放松。他在宣泄悲伤的过程中,能敏锐地感受到父母的反应。轻抚他的面颊,把他搂在怀里轻摇,不时地轻吻他的小手,都会把父母的关切直接送入他的心田。这时候,言语几乎是多余的。也许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可能没有什么对应的表示,但只要你看到孩子越来越放松,就知道他已经接受了你给予的每一分爱。
(2)和蔼地请孩子把烦恼告诉你
放声大哭的孩子绝对不是无缘无故地感到委屈的。委屈越深,孩子就会越不容易开口谈。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说,你想了解他的烦恼。然后,就耐心地听孩子说。有时候,尽管孩子把委屈说完了,但还是会大哭不止,而且好久也说不出一个字来。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表情、哭泣的声调以及孩子看你时的眼神等大致推断出他的烦恼所在。父母要保持对他敏锐的观察,不论孩子是否开口谈自己的烦恼。而且父母要知道,哭在前,谈在后,然后是新的认知。牢牢把握住这个规律,父母才会更加了解孩子的委屈。
(3)允许孩子畅快地哭,不要有时间限制
孩子之所以会哭,大部分仅仅只是因为刚发生的事,一小部分可能是因为以前发生的伤心事。如果孩子是初次得到倾听,他会哭得很厉害,有的甚至达半小时到1小时之久。这是因为,这样的机会他已经等了很久。父母表现得越温和慈爱,他哭得越久、越厉害,因为感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关注。
其实,我们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困难时刻,他人不期而至的关心会使我们落泪。而这个落泪就不仅仅只是因为事情的难过了,那是因为心里最柔软的那块地方得到了抚慰。孩子也是如此。越有安全感,他就越能向父母充分显露他的情感,在哭过之后,越能感受到轻松愉快。
说到时间,父母会觉得很难办。在他们看来,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来坐下听孩子哭呢?如果浪费掉了这些时间,谁去做家务呢?很多人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是个昂贵的消费品,大多数人不愿为某件事多用些时间或多做些努力。不过,许多父母发现,当孩子烦躁不安时,如果肯花时间倾听,可以省去其他不少麻烦。比如,父母不再需要花时间训斥他,为他担心,不停地抚慰他。父母只需要在孩子发脾气时坐下来,把他搂在怀里,允许他哭出内心的委屈,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处理不良情绪的宝贵机会。而且,这也是让父母放松情绪,让自己的爱浸润孩子心田的宝贵机会。
3.不要中途打断孩子
生活中,不少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时,很不耐烦地打断,甚至还会给一两句负面评价,:“哎呀,没看见妈妈正忙着,一边儿玩去!”“你个小孩子懂个什么,别说了,我说咋办就咋办!”“你什么呀你,就你主意多?快去……”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
作为孩子的父母,只有认真倾听对孩子的诉说,才能产生交流中的互动。否则,没等孩子说完两句话,就不耐烦了,那就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种交流方式不仅让孩子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渐渐地还向父母关闭了自己的心灵之门。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让孩子把话说完,就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尊重。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金钥匙”。倾听就要听到孩子的心声,要让孩子把话说完。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应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说话,才能真正学会从孩子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
【案例回放】
一天早餐时,李昱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妈妈摆摆手说:“别说了,快吃饭!一会儿上学要迟到了!”明明埋头吃完饭,背起书包上学了。晚饭时,李昱又想起昨晚的梦境,对妈妈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可有趣了!……”
还没说完,妈妈打断他说:“先吃饭,吃完赶快写作业!”吃完饭,李昱说:“我今天作业不多,一会儿再做。先给你讲我的梦吧!”妈妈不耐烦地说:“一个梦有什么好讲的。赶快写作业,写完作业再预习一下明天的内容。”说完就走了,留下李昱一个人失落地站着。
渐渐地,妈妈发现儿子变了。以前,每次放学回来,他总是妈妈长、妈妈短地说个没完,现在却什么都不说。许多事情,都是班主任给妈妈打来电话,妈妈才知道。对自己的许多话,孩子也开始置之不理。儿子这是怎么啦?妈妈又迷惑,又伤心。
【沟通课堂】
(1)用正确姿态去倾听
父母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就采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而要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
父母要想正确倾听孩子的想法,必须注意:①停。父母要暂时放下正在做的和正在想的事,注视孩子,给他表达的时间和空间。②看。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手势以及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③听。父母要专心倾听孩子说什么,同时以简短的语句,如“你觉得老师不公平吗”“你当时很生气,是不是”等,把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引导出来。
如果孩子的行为确有不对之处,父母千万不能急于批评和纠正。待孩子说完之后,父母可以先接纳孩子,然后慢慢地引导孩子,激励孩子思考,并帮助他从错误中走出来。
(2)微笑着去倾听
当孩子说某件好玩的事情时,父母一定要表现出兴趣,认真倾听,并把这种“重视”传达给孩子。父母在听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微笑,并常常做出吃惊的样子。很多孩子最希望看到父母对自己所说的事情表示出吃惊的表情,能把父母吓住,说明自己很有本事。而且在倾听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要用简单的诸如“太好了”“真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等来表示你的兴趣。这样一来,父母会发现,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只要父母表现出有兴趣的姿态,那么话题自然而然就有趣起来了。如果父母总是沉着脸,一言不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就会令孩子感到失望。慢慢地,他就会养成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的坏毛病。那些在课堂上发呆、不爱发言的孩子,他们在幼年时很可能就缺少好的听众。孩子从小没有感受过自己语言的魅力,必定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失去应有的信心。
(3)要有足够的耐心听下去
让孩子把话说完,不随意打断孩子,其实这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理应得到父母的尊重。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引起的。孩子一旦说错了或者做错了,父母不要一味地训斥、嘲笑和打骂,而要正确引导,让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父母一定要记住,让孩子把话说完。
4.要有主动倾听孩子说话的意识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种特别受大家欢迎的人,他们在听对方谈话时,无论对方的地位怎样,总是细心、耐心地专注地倾听,说者自然也就感觉畅快淋漓,受到重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上你,你就要具备主动倾听的意识。
对孩子来说,随时有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这是一种最大心理上的支持;把自己心中的烦恼表达出来并且确知不会得到嘲笑,这更是对问题的一种再认和静化。孩子心中的烦恼就像一场暴雨后的水库,父母的倾听就像是打开了一道闸门,让孩子心中的洪水缓缓流进父母那宽阔的胸膛。
许多时候,孩子有强烈的向父母表达内心情感的渴求。其实,此时孩子所追求的并不是来自父母的指导、教诲,更不愿意听到来自父母的训斥、讥讽,而是需要有人倾听他们诉说,有人理解他们内心的感觉,所以,此时父母应采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倾听,而且是反应式的倾听,即给予及时的安抚和理解。如果做好这点,孩子一定会急切地渴望与你沟通,渴望让你分享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并乐于接受你的引导。
【案例回放】
一天丽丽放学回来说:“妈!我好难过,今天考试特别糟糕。”
妈妈听了,不再是责怪,而是停下手边的工作,坐下来对丽丽说:“愿意说给我听吗?”丽丽看了看妈妈理解和关切的脸,把自己考试考坏的情况给妈妈讲了。妈妈听后,和丽丽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并和丽丽一起制定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听完丽丽的诉说,和丽丽分析完情况,已经是深夜了。丽丽感激地投入妈妈的怀抱说:“妈妈你真好!”那一刻,丽丽妈妈的嘴角也浮现出了幸福的笑容。
【沟通课堂】
(1)倾听的第一要诀是“专注”
倾听时,父母应停下手中的工作,为孩子提供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做一个全神贯注的倾听者。另外,倾听时,还要始终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这种姿态传达出来的是一种认真、耐心的态度,不仅会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尊重,而且还会激发他诉说的欲望。如果总是眼光飘忽,或是忙着做一些事情,那么就会让孩子感觉你对他所说的话没兴趣。所以,倾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注视着孩子的眼睛。
(2)用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跟孩子交流,有时候并不需要自己说,父母只需作为倾听者,给予孩子关注、尊重和时间,就是对孩子是最有效的帮助。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5.善于听出孩子的“潜台词”
“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理解我所说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笑的,而是让你听懂的,否则我不原谅你。”说这话的是一个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孩子。
这个小孩的话启发父母们注意在家庭教育中要善听孩子的“潜台词”,才能明白孩子的真实意图。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只注意到孩子语言或行为的表层意思,而忽略了那些隐含在言语之外的真实意图。
沟通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父母们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当孩子向你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有时候,孩子的真实想法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很多时候它是隐藏在问题下面的,这时,需要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有针对性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其实,小孩子的心思也很细腻,父母可不能小瞧孩子灵巧缜密的内心。学会听懂孩子的“潜台词”,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沟通。也才能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懂他的、理解他的,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得到了父母的认同,才能更加信任依恋自己的父母。
【案例回放】
小强:爸爸,明天你干什么?
爸爸:我要去一个人的家,有点事。
听了爸爸的回答,小强闷闷不乐,觉得爸爸不关心他。但小强不死心,还想再试探一下。
小强:大概要去多少时间?
爸爸:不知道。去了再说吧。
这一次,小强更加不愉快,本来有心求父亲明天一起去放风筝,现在不想开口了。而爸爸呢,他一点儿也不明白儿子为什么忽然闷闷不乐了。其实他是很乐意与儿子一起玩的。事情就是这样微妙,大家都觉得非常扫兴。
【沟通课堂】
(1)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心
父母应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正确地区分和表达。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孩子的眼睛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体验和成长。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而不要给他们当头棒喝,不要急着去责备。学着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才能更走近孩子的心灵。
(2)用爱的耳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要用爱的耳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完整地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应增加对孩子的关注度,细致地观察孩子,明白孩子的暗示。
6.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孩子能够说出真实的想法,是对父母信任的表现。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情绪才不会受到压抑;表达清楚自己的意见,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一般而言,孩子敢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说出来,表示他与父母的关系是开放的,能自由交谈而无所顾忌。如果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板起面孔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指令做事,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不满,使他们关闭自己的心灵,不愿再与父母沟通。
孩子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父母鼓励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鼓励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还可发展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让孩子说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他们的个记得以张扬,心灵得到了放飞,思想得到了解放,自主意识得到了加强。只要给孩子大声说话的机会,就会还他们以自尊与自信。
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是成功沟通的第一步。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父母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困惑,也就难以谈到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了。所以,我们要与孩子做诚挚的交流,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案例回放】
云飞放学回来,一脸苦相:“妈妈,我讨厌上学,因为全班的同学都欺侮我。”“全班同学都欺侮你?”妈妈吃惊地重复道。“对啊!我跟小尤借橡皮擦,她都不肯借我。”“哦……”“李强和我赛跑输了,就说我偷跑。其实我根本没有偷跑。”“嗯,还有吗?”“老师叫我登记成绩,他们就说我是马屁精。”妈妈冷静地问:“这些事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今天……”
“嗯,孩子,你要知道,跟同学有点摩擦,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的心细,有时候过于敏感,加上事情集中到一块,你就感到压力了。你想想,真是全班的同学都欺侮你?”云飞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也没有……不是全班……”“那有一半的同学在欺侮你?”妈妈说。“哪有?这次班上全数通过,我当选模范生呢!”笑容又浮现在云飞脸上。
妈妈:“祝贺你!”云飞说:“其实就只那两、三个人啦!因为他们嫉妒我的功课比他们好!可是……也还好啦!上次他们还请我吃冰淇淋。有一次我脚痛,李强还帮我买午餐呢!”“是啊,孩子,以后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不要把不好的情绪无限扩大。对同学要多理解,多交流。你就会每天过得很快乐。”云飞由衷地点着头。
【沟通课堂】
(1)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
很多家长总想多了解孩子,那么不妨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要等待孩子主动告诉你们什么,而是要主动去找孩子,问问孩子在想什么。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放下手中的事,常和孩子聊聊天。如此,家长就会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
(2)尊重孩子的意见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与看法,树立民主的家庭氛围。在家庭当中,孩子有权参与家庭事务与生活决策,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家长不应以孩子太小而轻视他的想法,可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慢慢地,孩子就会树立起敢于表达的作风。
(3)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恰当的引导,让孩子准确、清晰、顺畅地表达自己。
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孩子年幼时,就要注意培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能清楚地表达情绪。孩子能够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提升自信心、自尊心。
7.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旦出现了问题,有些父母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孩子因失去说话的权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产生沟通困难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试着把话语权还给孩子。孩子想说话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他机会表达。你会发现,老是打断或阻止孩子说话,孩子慢慢就会变得沉默,懒得跟大人说话交流了。这是因为大人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家长给孩子表达的机会,特别是当孩子犯错时。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作为长者,应该让孩子把意见申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家长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这样的教育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去真正地了解孩子,尊重和倾听孩子的意见。
【案例回放】
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倘若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可是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正好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听到这里,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懂世事。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突然就在话即将脱口而出的那一刻,她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蛋,温柔地问道:“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那一瞬间,激动的泪花在母亲的眼里闪动着不停。
【沟通课堂】
(1)让孩子充分表达他的想法
在倾听孩子诉说的过程中,家长要有一点耐心,哪怕是刚开始听到很不满的情况,或孩子是错的,也要让孩子说完,这样才能对事情原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话只听半截,很可能会曲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做法。所以说,只有学会倾听和认同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有诉说的机会,父母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对孩子不正确的思想与做法及时进行纠正与引导。
(2)给孩子一个申辩的机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父母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
只有让孩子把想说的说出来,我们才能了解事实的真相。否则,轻易给孩子下结论,只会误解孩子,使孩子受委屈。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使孩子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进行解释与申辩的权利。毕竟孩子还是孩子,他们有其特别的想法与思想,不能完全按照成人间的方式去对待。只有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意图,才能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家长既要倾听孩子述说原委,更要倾听孩子的辩解和反驳。
(3)站在孩子的角度,让孩子把话说完
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孩子的眼睛纯洁透彻,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体验成长。很多时候,只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学着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误会就迎刃而解。相反,如果遇到事情家长就是给他们当头棒喝,不问青红皂白地去责备,这样只能让你和孩子的沟通戛然而止。久而久之,孩子不再愿意与你谈心,问题孩子也就出现了。
8.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大人们总喜欢聪明、听话的孩子,希望孩子听从他们的教导和吩咐,当孩子出现不同意见或是并不遵从他们的意见时,往往就数落孩子的不是。而事实上,强迫孩子顺从大人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
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这说明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而且,孩子已经作为平等的家庭角色,进入了家庭这个舞台。一些家长听不进子女提出的不同意见,动辄斥之为“回嘴”、“嘴硬”、“你还有理了!”等等。这些做法是违背教育宗旨的。如果家长们坚持自己的错误做法,甚至明明自己的说法、做法是错误的,仍然听不进子女的正确意见,固执错误,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孩子的不满,引起争执和对立,使自己从凌驾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从此失去在子女心目中原有的崇高形象。
每个孩子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允许孩子对自己不喜欢或者是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事情进行“反抗”,鼓励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鼓励孩子提问题,敢于争论,甚至向家长提出质疑和挑战。这种做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与社交能力。
所以,家长们要允许和倾听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要强制孩子执行家长的意见。
【案例回放】
周末,爸爸带小华去参观一个书画展,并鼓励他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爸爸事先并没有告诉小华这是一个个人画展。爸爸领小华转了一圈后,故意问他:“你觉得哪些画风格比较好?”
“我觉得这好像是一个人画的,画得都很好。”小华有点疑惑地说。
“是吗?你觉得好在哪里呢?没关系,你尽管说。”爸爸仍不忘鼓励儿子。
小华说:“布局好,气魄大,大胆,用笔也好。”
爸爸满意地笑了。
【沟通课堂】
(1)多征求孩子的意见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尽量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遇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喜欢与孩子协商的父母是好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渐渐养成了协商的习惯,都愿意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2)让孩子说出不同的意见
生活中,父母应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在孩子发表意见时,即使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积极肯定和表扬,增加孩子主动表达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