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5章 宁波的老爷们
第1525章 宁波的老爷们
弘治八年(1495年)五月,大明,宁波港。
清晨的薄雾在港口散去,往日千帆竞渡的宁波港口,四十多艘巡海大船丶上百艘巡检小船汇聚海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肃杀。宁波知府衙门的一纸公文,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早早在十日前下达。宁波港中大多数的商船民船,都被强行勒令离港,去周围的小港渔村停泊。
然而此刻,宁波港的「大商人们」,却端坐城中最高的茶楼雅座中,一边派手下的夥计去港口观望,一边饮茶谈笑。众人的脸上,虽然都装作平静,但声音里依然透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因为,随着十年一次的和国「朝贡」船队,带着满载的黄金丶白银丶铜料与其他商品抵达,这场价值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两银子,十年一次真正的「大生意」即将开始!而那些被赶走的小商人,不过是背景不够,没有参与这场盛大的「和货贸易」的入场券而已。
「咦!这麽多的水师旗帜?太平丶霞屿丶穿山丶长山…松浦丶石浦丶向头…十多个沿海的巡检司,难道都派船来了?!」
「嗯,还是浙江布政使司的调令。之前整顿衙门,核查仓储,一口气裁撤了十几名小吏,又去检查卫所武备,勒令出操训练,空耗米粮银两…这位南来的北人藩台,可真是把这四夷宾服丶倭人朝贡的繁盛文事,当成了北边『备边御虏』的不堪武事来操办!…」
「哈!沿海卫所承平多年,整顿整顿也好,省得倭人小瞧了我大明。这些夷人,毕竟畏威而不怀德…至于整顿衙门,裁撤小吏,无非是换一批人,肃然个两三年,等这位藩台离任,也就再变回去了…不过,我倒是听说,这位藩台的幕僚,之前去查阅了府库的鱼鳞田册,又私下偷偷抄录了一份…」
「…查鱼鳞田册?!…」
听到这样震撼的消息,茶楼上的雅座中瞬间一静,老爷们的脸上也都神情微妙。说到底,他们这些大商人,既然能拿出大量的布帛丶丝绸与瓷器,与倭人藩夷交易,自然不可能毫无根脚。他们的背后,那可都是浙省的豪绅大户!那些出产货物的桑田丶麻田与工坊,也大多都在本地豪绅们的掌控之下。
说到底,所谓大明的「海贸」,虽然有「海上贸易」的名字,但在眼下这个时代,还真是「岸上的豪绅们」说了算!像是宁波的四大进士望族,西湖陆氏丶槎湖张氏丶江北屠氏丶镜川杨氏,哪一家不是手握万亩良田,植桑种麻,雇佣数千佃农仆役,织布缫丝?豪绅们做的,一向都是最赚钱的生意,自然也不会放过丝绸布帛瓷器的买卖。而这些最上等又不纳税的田亩,就是他们耕读传家的命根子,是谁也动不得的!
「咳!陆敬田,你又在说什麽呢?慎言,慎言!…」
片刻肃静,还是坐在上首的文衫老者杨茂德,轻轻咳了一声。他淡淡地看了眼刚才发话的青衣老者陆守恭,对方也含笑点头。两人都坐在上首,一个文衫,一个青衫,再加上左右另外两人。四人隐隐被众星捧月,坐在众多商人的中心。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杨茂德字善行,好善乐施,不仅是浙省有名的「杨善人」,也正是宁波最大的丝绸商人。而他的身份,其实是前南京吏部右侍郎杨守陈的妾生庶子,镜川杨氏出身的大商人。
镜川杨氏正是鼎盛之时,现在在朝中,有山东按察副使杨茂元丶刑部郎中杨茂仁丶南京吏部右侍郎杨守址丶南京右佥都御史杨守随丶兵部车驾司郎中杨守隅…可谓是宁波城内外眼下最显赫的名门望族。而正是这样的家门,才能庇荫五万亩良田,掌握宁波海贸近一半的丝绸供应!
而与他相比,陆守恭作为西湖陆氏的庶支代表,地位上就稍弱一筹。前任刑部尚书陆瑜已经在几年前病逝,西湖陆氏眼下只有两个正五品的知府同知。这样的官职,庇荫起家中的三万亩良田,实在是有些勉强,对于布政使清查田亩的苗头,自然也担心的紧!毕竟,各世家虽然都有「善名」,但有一家算一家,真要被清查田亩数量与来源,那也是根本都经不起查的…
好在陆杨两家世代联姻,有杨氏在朝中照拂,只要家中的科考种子不断,及时出上一位朝中大员,就又能庇荫几十年。只是这次的「和货贸易」的份额,杨氏自然就不能和十一年前,成化二十年的那次相比了。他们必须要让渡出一大部分利益,来交给其他几家…
「杨善行,大夥都听您的,您老说了算!…难得人都在,不如您起个头,议一议这次和货贸易,各家分配的份额?…」
「嗯,那我就,议一议?…」
文衫老者杨茂德缓缓颔首,环顾了在场点头的众人一圈,尤其在陆丶张丶屠三家商人的脸上停顿了会。随后,他再次轻咳一声,笑着道。
「咳!巡检司那边,提前和我通了声信…这次和人来了足足八艘一千多石的大船,载重极沉!比前几次都要多,仅次于景泰四年最多的,十一艘大船的那次…」
「什麽?!八艘一两千石的和船?这麽多?!…那其中几艘是给圣上的贡物,几艘是交易的附搭物?附搭物中,又有几艘是不值钱的和货,几艘是值钱的金银铜料?…」
作为外藩的朝贡贸易,必然有献给朝廷的贡物。只不过,按照朝贡的惯例,贡物需要「厚往薄来」,需要朝廷贴钱赏赐。若是藩国进贡的贡品太多,朝廷为了减少亏钱,往往选择「不纳」。
而与之对应的,朝廷也给了朝贡的藩国,尤其是朝鲜丶琉球与倭国,另一种政策上的优待,那就是允许「附搭物」贸易。即允许朝贡使团中,不是贡物的其他附搭货物,在朝贡的市舶司所在地,获得「合法公开」的贸易权力。而倭国每次前来,携带的「附搭物」数量最多,往往数倍丶十倍于贡物。并且,倭人与货物重迭的朝鲜人相比,更能拿出数量惊人的真金白银,无需再次贩卖变现,也更受坐地豪绅们的看重…
「咳!不要急!…等和人使团上了岸,拜见了镇守太监的天子仪仗,清点了贡品后…自然也就知晓,他们这次,带来了几船的金银铜料!…」
文衫老者杨茂德端起茶盏,轻抿一口润了润喉。他说话很慢,自有一种「簪缨世族」丶「贵人话语迟」的风范。而大明浙江的海贸,尤其是坐地收钱的「朝贡贸易」,也就在这种岸上士绅的雅谈中,被提前瓜分殆尽,划走了利润的大头。
至于崇明施氏那样真正赶海的海商,没有官身庇护,不过是桌上豪绅老爷们的从属,是在桌底下窜来窜去,哪怕拼尽全力,也只能吃上一口剩饭残羹的「狗」…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无论和人带来了多少金银铜料,这次海贸的份额,我杨氏要占这个数!…」
文衫老者杨茂德温吞笑着,伸出了三根手指。随后,他又看了看周围「不够大」的大商人们,悠悠地立下规矩。
「…和人若是要交易丝绸,所有商人的丝绸价格,都不能低于我杨氏的定价!和人带来的金银若是有限,那自然不用多言…而若是对方的金银很多,我杨氏的货物不够,那还烦请各位『借』些货物给我,利润对半折算!…」
「按照历次朝贡的规矩,和人的船队,会在这里停上两三个月,交易完所有的附搭物,才让朝贡的使团上路去京城…这两三个月里,凡是在宁波港中的贸易,还请各位一同看着些…」
「凡是不守规矩丶不按份额,敢私下凑上去,与和人私贸的商人…那就是不给我们在座所有人的面子啊!…这就需得把名字记下来,递到巡检司和衙门去…各巡检司和衙门的大牢,早晚需得让他们走上一趟…」
临海的茶楼雅座间,众商人互相对视,眼神闪动。但无论他们心中做如何想法,这宁波乃至浙省,都始终是豪绅望族最大!仅仅数息后,众人就都恭敬笑着,陆续点头应和。
「是!听杨老的!…」
「对!一切按规矩来…」
「对那些外地的小商人,巡检司和衙门,该抓的还是得抓!…」
「来,饮茶,饮茶!茗前初芽的龙井好茶,馀杭径山的陆羽泉水…」
「但见飘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煮黄金芽,不取谷雨后…这黄金茶汤,可真是余香绕齿,清味脱俗啊!…」
很快,雅座之中,又变成一片言笑晏晏。大商人们和声谈笑着,讲说着如何分辨各种「和货」的好坏,如何确定赤丶足「金银」的差别。而当几名仆人气喘吁吁,从港口奔来,无需他们开口,众人就都看着海面,脸上露出了笑意。
「老爷,各位老爷们…」
「和人…和人的船队,已经过了巡检司的核对检查,就在水师的『护卫』下…」
「他们,在海上停泊了两天后,刚刚终于靠岸了!…」